+ 我要发布
我发布的 我的标签 发现
浏览器扩展
斑点象@Edge

焦虑、抑郁与自我内耗:你的情况并非是你的错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焦虑、抑郁和迷茫等自我内耗的情绪问题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普遍。当个体被这些负面情绪所困扰时,很容易陷入自责和内疚的漩涡,认为自己的情感问题完全是自己的错。然而,情感控制理论告诉我们,这些情绪问题的产生并非完全是个体的责任。 情感控制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学习到各种社会身份、行为和情绪的关联。这些关联为他们建立了一个基准线,用以衡量自己在各种情境下的行为和情绪反应,从这个角度来看,情感反映作为一种“常识”则并不那么平常,而是经验累积的结果。当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符合基准线时,他们会感到舒适和自信;反之,如果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反应偏离了基准线,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和担忧,换句话说,即对于情感本身的认知会影响我们的所体验到的本身的情感。 以河北衡水中学的高中生和国际高中出国留学的学生为例,我们可以运用对比来进一步说明情感控制理论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 小强是河北衡水中学的一名高中生,他身处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每天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学校注重考试成绩,学生们常常需要长时间学习,竞争非常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强开始出现焦虑、抑郁和迷茫的情绪。他担心自己的成绩不够出色,无法进入理想的大学,未来的前途渺茫。当然,小强的情感问题并非完全是他的错。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们很难避免产生压力和焦虑。根据情感控制理论,小强的焦虑症状并非完全是他自己的错。他的成长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他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和应对方式都可能是导致他情绪问题的因素。例如,他可能对学校的环境、人际关系或学业压力特别敏感,而其余人都没有这种情况,或者并没有体现出和他类似的情绪,这可能导致他的焦虑症状加剧。此外,小强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他对家庭关系的理解也可能对他的情绪状态产生影响。 与此同时,假设有一个学生叫李华,是一名在国际高中出国留学的学生。她身处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中,接受着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教育。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华感到更加自由、放松和自信。她能够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参与各种社团活动,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经历。尽管李华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压力,但她能够更好地应对和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通过对比小强和李华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教育环境对个体情感状态的影响。诚然,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们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和迷茫的情绪问题;而在更加开放、多元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们更容易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但更重要的是则是我们本身如何看待这种情感,在教育上,至少情感控制理论提醒我们,近年来迅速提升的学生心理问题绝非个人原因,同时这种因各种外部压力而感到沮丧的情绪本身会导致他们陷入更深的情绪漩涡中,因为家长们总是倾向于将孩子的情感问题归结为个人的不努力或不坚强造成的,这虽是客观原因,但并不值得因孩子的沮丧而进一步打压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这种情感是错误的、不应该的,即所谓的“哭泣也消耗时间”、“学那么差,哭什么哭”或者朋友所说的“别人考的比你还差,他/她都没丧成你这样”。也就是说,就算当小强在衡水中学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时,如果他的家长能够更理解他的处境,给予他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和施压,他的情绪状态可能会得到更好的调整,而如果李华在国际高中遇到挑战时,她的家长能够尊重她的选择,支持她的梦想,而不是过分干预或期望过高,她的自信和幸福感可能会更加稳固。 同样,当你在安慰朋友或自己的同时,也并不需要为自己的沮丧或难过感到不适,任何“对于事件重要性或者情绪程度”的评价都是对当下情绪的加重,可能会进一步导致抑郁、焦虑和自我内耗。情感控制理论强调,对于情感的理解和管理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家长、教师和整个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支持性和包容性的环境,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应对情感挑战,培养他们的情感韧性和自我认知能力。这样,无论孩子们身处何种教育环境,他们都能够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同时,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情感与体验,抒发而不是压抑或收回我们的情绪。 从生物学上讲,人的一切行为基本上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完成的,尤其是在大脑所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控制下完成的。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意识,它对人类行为的控制会集中表现为对于价值生产与价值消费的控制。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一切行为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于价值的生产与消费。因此,了解情感如何影响人类行为的过程对于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情感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意识,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深刻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如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关爱的情感,科学家对科研工作的执着热爱的情感,为人类所特有。对情感的分类复杂多样,如根据正负方向的不同,可将情感分为正向情感与负向情感;根据情感目标指向的不同,可将情感分为对物情感、对人情感、对己情感和对特殊事物情感。对物情感包括喜爱、厌恶等;对人情感包括爱、恨、嫉妒等。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实际生活中,情感的产生会伴随着情绪反应,通过具体的情绪才能表达出来;而情绪的变化又往往受情感的控制。在西方的学术语境中,情绪和情感一般不作严格区分。这些情感对人类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价值生产和消费过程。 而我们的话题核心,情感控制理论是一种将社会身份、行为和情绪联系起来的控制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过程会运行以维持基准线,类似于恒温器的设定。在情感控制理论中,基准线是由与身份和行动标签相关联的情感意义所决定的。人们从他们的文化中学习到这些意义(事物有多好、多强大或多活跃)。 为了维持基准线,人们会采取一系列策略。例如,如果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感到焦虑,他们可能会通过提高声音、调整姿势或讲述幽默故事等方式,试图让自己表现得更自信和轻松。同样,如果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他们可能会通过加倍努力、寻求支持和建议等方式,试图让事情回到正轨。 情感控制理论认为,人们的社会身份、行为和情绪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反应,反之亦然。例如,一个被认为善于社交的人可能会在聚会上更活跃、更自信,而一个内向的人可能会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更加焦虑和谨慎。 此外,情感控制理论还考虑了文化因素对基准线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对各种社会身份、行为和情绪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看法。例如,在一些文化中,自信和独立被认为是理想的品质,而在其他文化中,谦逊和团结可能是更受推崇的。因此,人们在不同文化中成长的过程中,会学习到不同的基准线,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反应。 情感控制通过社会通过赏罚、社会化、符号等方式对个体的情感进行调节和控制,使其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情感反应。其特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集中性和超个人性:情感控制具有集中性,即它反映了特定社会组织的利益和意志,其具体内容和手段都服务于社会组织的总体利益和最高意志。同时,情感控制具有超个人性,即它总是以某种社会名义,代表某个社会组织施行控制,这种凌驾于个人之上的超个人性,使它更有力地控制个人。 依赖性和互动性:情感控制的作用具有依赖性,即它依赖于社会实体才能起作用,这些实体包括社会组织、社会个人和传递社会规范内容的信息媒介。此外,情感控制的作用还具有互动性,即它通过社会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而起作用。 多向性和交叉性:从情感控制发挥作用的过程来看,它具有多向性和交叉性。多向性指控制主体多方面地将各种信息发射出去,而交叉性指控制主体作为中间环节的多种信息传递媒介,把各种社会精神因素和众多的社会个体相互联系起来,从而使情感控制成为一个多向交叉和多层联结的复杂过程。 社会心理学基础 情感控制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如何通过社会因素来影响和调节个体的情感体验和表达。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控制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理: 1. 社会比较原理:人们通常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情感状态。如果个体认为自己的情感体验优于他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 2. 社会认同原理:个体的情感体验会受到社会认同的影响。如果一种情感在社会中被认为是正当的、可以被接受的,那么个体就更有可能表现出这种情感。反之,如果一种情感被视为不合适或不被接受,个体则更可能抑制这种情感。 3. 社会规范原理:社会规范对个体的情感表达和体验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一种情感符合社会规范和期望,那么个体就更可能表现出这种情感。反之,如果一种情感违反社会规范和期望,个体则更可能抑制这种情感。 4. 社会支持原理: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情感体验和表达的重要因素。如果个体感受到来自家庭、朋友和社会的支持,他们更可能表现出积极的情感体验。反之,如果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较少,他们更可能表现出消极的情感体验。 5. 认知解释原理:个体对情感的认知解释也会影响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如果个体对情感的解释是积极的,他们更可能表现出积极的情感体验。反之,如果个体对情感的解释是消极的,他们更可能表现出消极的情感体验。 三个纬度 当人们进入社交场合时,他们会使用言语标签来定义情况,例如“我是一名教师,而走进我办公室的人是一名本科生。”这种思考情境的行为会在三个维度上自动引发对教师和学生类别的理解:分别是道德、权力和活动水平。 在道德维度上,人们通常会把教师归类为善良和关心他人的,而把学生视为需要指导、支持和鼓励的。这种归类通常会导致教师表现出更多的关心和关注,而学生则会更加尊重和信任教师。 在权力维度上,教师通常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和权威,而学生则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这种权力差异可能导致教师在制定规则、分配任务和解决问题时具有更大的决定权,而学生则需要遵守这些规则和安排。 在活动水平维度上,教师通常被认为比学生更活跃、更投入,因为他们需要准备课程、授课、评估学生表现等。相比之下,学生可能被认为是相对被动的参与者,因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接受指导。 这些维度上的归类和自动引发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更快地适应社交场合,更有效地互动和合作。然而,它也可能导致一些负面的后果。例如,如果教师过于强调自己的权威,而忽略学生的需求和意见,可能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此外,如果学生过于被动,可能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情感控制基本原则 情感控制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情境下,对其发生的情况进行期望、表演和解读,以符合这些情境下社会身份和行为的文化赋予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David R.Heise基于Charles Osgood关于语义差异的研究、Harry Gollob关于印象形成的研究以及William T.Power关于知觉控制论的理论,发展出了情感控制的基本原则。 Charles Osgood的研究重点是语义差异,他通过设计一种定量测量情感意义的方法,旨在揭示语言如何传达情感信息。他的研究为情感控制的基本原则提供了有关情感表达的重要理论支持。 Harry Gollob的关注点在于印象形成。他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对于他人的印象往往是基于对方的行为表现,而这些行为表现又会受到文化、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发现为情感控制在社会互动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William T.Power提出的知觉控制论,关注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反应。这一理论强调了人们在感知外部世界时所发挥的能动性,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行为来适应不同的情境。这对于理解情感控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作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三位学者的研究成果,David R.Heise提出了情感控制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为我们理解和分析情感控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具体来说,情感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认同: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通常会受到其所在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与文化相一致的情感反应和行为方式。情感控制需要人们具备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以便更好地理解并遵循文化所赋予的情感意义。 社会角色: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人们会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如家长、教师、学生等。情感控制要求人们根据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表现出与之相应的情感反应和行为。 期望管理: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通常会对他人的行为产生某种期望。情感控制要求我们能够根据对方的期望,调整自己的情感表达和行为方式,以满足对方的期望。 情感解读:在互动过程中,人们需要通过观察对方的情感表达和行为,来解读对方的情感状态和需求。情感控制要求我们能够准确识别他人的情感信号,并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回应。 而以上情感控制各种意义的维护使得情绪调节理论成为一种控制系统:将文化习得的意义作为我们思考社会世界稳定方面的核心,即将它们作为解释社会互动发生的事情的参照点。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可能会扰乱人们在任何时候的表现(例如,还是根据上面的案例,虽然我们可能判断那个本科生对我们撒谎了——但我们不会期望一个身份为“基本上是好人、有点软弱、非常活跃”的人这样做)。当互动被那些不维持其文化认同意义的事件所打断时,人们倾向于以恢复这些意义的方式行事。因此,一位教授可能认为学生对她撒谎,并创造了一个新的事件,比如“是教授质疑学生”,这将使学生和教授的行为符合预期或正确。该理论并不需要这一过程是有意识的:教授可能没有意识到她试图恢复自己和学生的身份。但产生这种恢复行为的行动是可以预测的。 控制理论应用 在情感控制理论中,人们的情绪是由其所占据的身份位置和事件在其情况下对身份意义的改变所决定的。身份位置通常存在于道德、权力和行为三个维度上,当社会交往有助于维持人们的认同感时,情绪就成为身份意义的直接功能。占据高地位、有权力的身份并努力保持其意义会导致积极的情绪,而占据有污名的(低评价、低效能)身份会导致负面的情绪和无力感。 身份位置的组合因人而异,会受到制度或情感上的约束。这些约束可能会影响到人们在各种情况下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根据情感控制理论,情绪是人们在不同身份位置下对事件的直接反应,这些事件可能会改变这些身份位置的意义。因此,人们的情绪反应不仅仅是天生的生物反应,更是对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身份位置和意义的一种适应。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常会根据其所占据的身份位置来行事。例如,作为一个朋友,人们通常会表现出关心、支持和理解,这可以帮助他们维持友谊和归属感。相反,作为一个批评者,人们通常会表现出敌意、质疑和轻视,这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因此,作为一个朋友行事通常会让人们感觉更好,而不是作为一个批评者。 占据有污名的身份会导致负面的情绪和无力感,因为这些身份通常伴随着低评价和低效能。这可能会导致人们感到沮丧和焦虑,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例如,一个受到歧视的少数民族成员可能会感到无助和沮丧,因为他们被剥夺了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在这种情况下,情绪成为对身份意义的直接反映,揭示了人们在不公平制度下的挣扎和痛苦。 占据高地位、有权力的身份并努力保持其意义会导致积极的情绪。这类身份通常伴随着高评价和高效能,使得人们感到自信和满足。例如,一个成功企业家可能会感到自豪和满足,因为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得到了认可和赞扬。在这种情况下,情绪成为对身份意义的直接反映,展示了人们对自己在社会和文化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和价值的肯定。 当人们以不同的定义进入一种情况时(我认为你是我的朋友,而你认为你是我的老板);当行为被误解时(你的建议在我看来像是批评);或者当物理/制度性约束阻止人们创造确认事件(我必须反对终身任命我的一位朋友作为初级同事)。在干扰事件之后,情绪会同时表现出个人对自己身份的新印象和他们的身份从最初的基本身份意义中偏离的方向。因此,在伤害了一位朋友后,一个人可能仍然认为自己“是”朋友,但这种身份在受伤后的暂时性和情境性的含义会导致比身份通常引起的更消极的情绪。这个人会觉得糟糕,因为这个身份的情境意义受到了负面评价,而且由于偏离了最初积极的位置,使其朝着一个更加消极的方向发展。 综上,情绪控制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们在不同身份位置下对事件的直接反应,这些事件可能会改变这些身份位置的意义。当社会交往有助于维持人们的认同感时,情绪就成为身份意义的直接功能。因此,人们的情绪反应不仅仅是天生的生物反应,更是对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身份位置和意义的一种适应。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遭遇情绪的低谷,那些时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失去了色彩,沉重的心情让人难以透气。这时,或许情感控制理论能像一位默默守候地明智的朋友,轻轻地告诉我们:面对情绪的起伏,我们并非无能为力。它教会我们如何温柔地对待自己的心灵,如何在情绪的风暴中找到一片平静之地。 当你心中或许正经历着不易言说的忧伤或是痛苦时,你并不孤单,虽然你的痛苦俯仰皆是,你的惆怅人皆有之,但是这不意味着渺小的痛苦不能独特,平凡的惆怅毫无意义,正如我们可以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但对你的世界来说你又不可或缺,每个人都渺小又伟大。而情感的波动是人性的一部分,它证明了我们活着,感受着,这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所以请记得,给自己一点时间,一点空间,允许自己感受情绪,同时也学会运用情感控制,帮助自己慢慢走出阴霾。 每一次深呼吸,都是在为自己加油;每一次自我对话,都是在积累重新站起来的力量。不要急于摆脱不良情绪,而要学会与之共处,理解它背后的信息,然后缓缓地引导自己走向更加明亮的地方。每一次情绪的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是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坚韧和深刻的契机。 所以,亲爱的朋友,无论你现在的心情如何,请相信,明天的太阳依旧会升起,而你,拥有让自己感觉更好的能力。愿你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发现自己的力量,不仅学会如何在情绪的风雨中自处,更懂得如何在晴朗的日子里绽放最灿烂的笑容。希望不久的将来,你能够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喜悦,再次焕发出生机勃勃的光彩。 “我时常万念俱灰,也时常死灰复燃。 生活给了我多少积雪,我就能遇到多少个春天。” 祝我的朋友一切顺遂,平安喜乐。 更多阅读和参考 Heise, David R. 1979. Understanding Events: Affec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Ac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cKinnon, Neil J. 1994. Symbolic Interaction as Affect Control.Albany, NY: SUNY Press. Robinson, Dawn T. and Lynn Smith-Lovin. 1992. “Selective Interaction as a Strategy for Identity Maintenance: An Affect Control Model.”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55:12–28. Smith-Lovin, Lynn. 1990. “Emotion as the Confirmation and Disconfirmation of Identity: An Affect Control Model.” Pp. 238–70 in Research Agendas in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edited by Theodore D. Kemper. Albany, NY: SUNY Press. Smith-Lovin, Lynn and David R. Heise. 1988. Affect Control Theory: Research Advances. New York: Gordon and Breach Scientific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