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发布
我发布的 我的标签 发现
浏览器扩展
斑点象@Edge

2024年历史学新书

# 什么是思想史 作者: 陈正国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24-6 定价:58 本书从思想史的母体历史学讲起,交代1970年代之前思想史的前身如欧美旧文化史、精神史、观念史的发展,并以思想史的姊妹学科如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当作参照,勾勒思想史的边界与特色。此外,本书详细分析影响20世纪英语世界最剧的脉络主义思想史,详述此一学术见解的旨意、长处与短处,并讨论脉络主义之后思想史学界的反省与新尝试。最后,本书以中国思想史为关怀核心,提出跨境思想史与比较思想研究的必要性与陷阱。 陈正国,英国爱丁堡大学历史学博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现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为苏格兰启蒙运动,尤其关注启蒙思想与社会变迁、海外贸易与殖民经验之间的交涉。 # 传承与交融 作者: 原海兵 / 王明辉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中国腹心地区古代人群的演化发展 出版年: 2024-4 页数: 275 定价: 108元 人类的演化发展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人类的生物表型特征受先天遗传基因、基因表达和后天成长环境的综合影响。本书以考古出土人骨材料为出发点,论证了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中国腹心地区从旧石器时代的化石人群到明清时期古代人群的骨骼(主要是颅骨)遗传表型特征。研究表明,该地区亚洲蒙古人群体质因素从北京猿人一直到现代人保持了稳定的传承。最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出现了少量类似尼安德特人的外来体质因素。新石器时代亚洲蒙古人群“古中原类型”体质因素一直占据主流。最先在仰韶文化中期的铸鼎原西坡、姜家梁等地出现可能源于多处,但相对活动距离较为局限的“同种系多类型的复合体”人群共同生活在同一大型聚落的情况。到商代晚期,来自于安阳殷墟以北区域的北方人群体质因素大幅度的改造了社会上层,且殷商王族很可能引领了一次北方人群南下入主中原的人群大迁徙,但对社会下层影响较小,并未根本上改变中原腹地人群的主体基因结构。战国晚期,以古中原类型为主体遗传特征的人群在秦人的引领下实现了大范围的人群整合,奠定了最早大一统政治格局的人群体质基础。秦汉以后人群迁徙、流动日渐频繁,域外人群不断融入中原文明体系,深受中原文明文化体系影响的人群不断拓展到黄河中下游以外地区,但亚洲蒙古人群中北方体系的古中原类型、古华北类型、古西北类型人群一直是活动于该地区的主流群体。现代汉族基本体质特征在宋代已经基本奠定。“传承与交融”是中国腹心地区古代人群起源、发展与交流轨迹的基本特征。 原海兵,山西长治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涉及科技考古、生物考古、先秦考古等,致力于通过人群迁徙与互动、文化交流与碰撞、人群体质发展与民族融合等视角探索古今民族形成过程、文化变迁与文明发展。迄今在《考古学报》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参编著作或报告十二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项目多项。 王明辉,山东惠民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考古科技与实验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涉及生物考古、人类骨骼考古、古病理学等。致力于中国人类起源与演化、古代人群体质特征及变迁、古代人群健康状况等研究。出版著作一部(合著),论文数十篇,参与撰写考古报告十余部。主持或参与多项科研课题,担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级课题负责人。 # 西戎:东周时代戎族史迹的考古学探索 作者:张寅 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5月 定价: 128.00 文献中记载的东周西戎应是一个复杂的族群,它主要由两支不同的人群所构成,一支为西北地区土著族群,一支为北方草原地带南下人群,这两群人所使用的文化构成了东周西戎文化的主体,并决定了东周西戎考古学文化面貌的多样性。由欧亚草原文化、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共同构成的东周西戎考古学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基因。在500年中,东周西戎人群,在北方的牧业文明与南方的农业文明的交融中,保持着源源不断的活力,并在众多民族中脱颖而出,格外璀璨、耀眼。 张寅,1986年生于陕西西安,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考古文博系副主任,国际长安学研究院长安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2004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先后获历史学、哲学学士学位,历史学博士学位。2014年至今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2016-2017年曾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访学,2020年晋升为副教授。主要致力于东周秦汉考古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发表考古简报、学术论文十余篇。 # 肩水金关汉简校释 作者:李洪财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 定价: 420.00元 肩水金关汉简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甘肃肩水金关汉代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一批珍贵文物,总计简数为10778枚,时间断代大致在西汉末至东汉初,按照内容分类,主要有文书类、册简类和历书类等,涉及公私文书、账簿、出入关情况登记、书信、历法等,是研究秦汉政治、历史、语言、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书以中西书局于2011至2016年出版的五卷本《肩水金关汉简》为研究对象,按照相关简号顺序逐简核对文字,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纠正误释、误缀,对一些重要的字词演变情况、典章制度、历史背景、人名地名等施以详细注释。另外,编制了《金关汉简所见郡国郡邑乡里表》《候官烽燧表》《金关汉简人名索引》作为全书附录。 李洪财,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历史学(古文字学与敦煌学方向)博士,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俗字与敦煌文献、秦汉史研究,出版专著有《古代文字与文献研究论集》《汉代简牍草书整理与研究》《岳麓书院藏秦简(壹-叁)文字编》(合著)等,在《中国史研究》《文献》《文物》《敦煌研究》《中国书法》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 《四库全书考证》研究 作者: 张春国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24-5 定价: 52.00元 《四库全书考证》作为乾隆时期纂修《四库全书》校勘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在历史学、四库学、版本学、校勘学等领域均有重要地位和价值。书稿以《四库全书考证》为研究对象,围绕《四库全书考证》的诸种版本、《四库全书考证》纂修机构与办理人员、《四库全书考证》与文渊阁《四库全书》卷末校记之关系、《四库全书考证》与《四库全书荟要》卷末校记之关系、《四库全书考证》所载明人别集校记、《四库全书考证》的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探讨,对《四库全书考证》的版本、编纂、校记及其与其他四库学校勘成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张春国,女,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湖南大学历史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古籍整理、四库学、明代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在《文献》《艺术百家》《中国典籍与文化》《图书馆杂志》《图书馆工作与研究》《江海学刊》《历史文献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古籍校注本2部,参编教材1部。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博士后面上一等资助1项。 # 宅中图大 作者: 杨国庆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朱元璋与南京营造 定价: 98元 明初南京城的营建,以“墙”的建筑形态,诠释了都城作为“国之中土”的法统秩序,反映了朱元璋追求“宅中图大”的思想历程,以实现其大明开国都城传统意义上的“居于中心,谋划四方”。本书从理念、规划、建制、修筑等层面,对明初定都、建都诸问题作了系统梳理,尤其对两京制与中都的立废、城市布局与建筑等级、南京两次城建与“国之中土”的关系作了细致阐释;并通过释读南京城墙砖文,不仅明确了城墙营建的相关史实,且揭示出明初劳役组织形式以及基层社会的运行状态。 杨国庆,主要从事南京城墙研究,原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研究部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有《南京明代城墙》《南京城墙志》《南京城墙砖文》《中国古城墙》等。其中《南京城墙志》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原创工程奖”。先后以专家、访问学者身份赴意大利、德国进行合作保护城墙和城墙比较研究等。 # 尤物 作者: 段晓琳 出版社: 光启书局 副标题: 太平洋的丝绸全球史 原作名: An Object of Seduction: Chinese Silk in the Early Modern Transpacific Trade,1500-1700 译者: 柴梦原 出版年: 2024-7 页数: 279 16—17世纪,中国丝绸风靡太平洋两岸,从王公贵胄的独有之物变为跨越社会阶层的“尤物”。跨洋丝绸贸易的出现,象征着全球商业网络的形成,一种世界性的物质文化随之产生。与印度洋航路相比,太平洋航路的独特之处是将明代中国与西班牙帝国直接联系在了一起。这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会在美洲市场流行?面对丝绸全球化的浪潮,明代中国和西班牙的应对有什么异同?全球世界,如何影响这两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本书通过跨太平洋的对比,为上述问题提供了答案。 段晓琳,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宋代到明代的社会文化史,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史,尤其是城市史、环境史、视觉与物质文化。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获华盛顿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博士阶段师从著名汉学家伊沛霞。著有《西湖的诞生:宋代的文化地标》(The Rise of West Lake: A Cultural Landmark in the Song Dynasty)等。 # 东南藩屏:清代浙江海防体系研究 作者:鲍海勇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 定价: 88.00元 海防问题伴随清朝始终,又以东南数省为重。本书以清代浙江海防体系为研究内容,探讨浙江海防运作的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考察在清前、中、后期,不同时期浙江海防体系的构建和嬗变,揭示海防体系要素的协同实践机制和效果,并从纵向时间轴和横向地域轴两个维度,围绕浙江海防展开比较研究,以探讨清代浙江海防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和东亚海洋视阈中的作用和地位。本书为理解明清王朝海洋政策和海疆治理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将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当前区域海防史的研究,对推动建设海洋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命运共同体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鲍海勇,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史专业,研究方向为海防史、中国近代史、中外关系史。现任教于浙江树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鲁迅辑校古籍考 作者: 石祥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24-5 定价: 88.00元 本书以文献学的实证方法,考察鲁迅辑佚校录的各种古籍,细绎手稿实物的物质形态与文本,辨析同书多件手稿的先后次序与动态关系,考述鲁迅的工作思路、辑校细节。 石祥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研究员。从事版本目录学、清代藏书史、书籍史研究与鲁迅研究。参与中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行动,曾在广东、河北、山东、四川、上海市的多家古籍收藏单位,进行古籍编目鉴定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汉籍版本学史”以及多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撰有专著《鲁迅辑校古籍考》《八千卷楼书事新考》,主编《上海图书馆藏稿钞本书目书志丛刊》,参与编写《学习院大学所藏明刊本图录》。 # “娜拉”在中国 作者: 许慧琦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变:1900—1930年代 出版年: 2024-7-6 页数: 400 定价: 88元 全书围绕“娜拉”这一形象在西方的蕴含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变展开,截取了20世纪前30年的历史时期进行考察,呈现了20世纪初期中国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演变。作者以“娜拉”在中国的引入、挪用与转化为切入点,映射出那个时代的女权思想脉络,以及多元化的思想与变动不居的社会现实之间频繁互动的过程。不论五四运动还是20世纪30年代,女性解放的话语权始终未曾掌握在女性的手中,她们走着一条男性提供与指导的路,被压抑个性化的性别诉求,同时还须面对男性及社会的种种不公平对待与苛责,这正是中国新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许慧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研究专长为为近代跨国史、近代美国史、近代中外社会文化史、妇女史、性别与性欲史、民国史。代表作有Emma Goldman, "Mother Earth," and the Anarchist Awakening、《故都新貌:迁都后到抗战前的北平城市消费(1928—1937)》、《“娜拉”在中国: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变,1900-1930年代》等。 # 中亚古代史 作者: [美] 费耐生(Richard N. Frye) 出版社: 光启书局 原作名: The Heritage of Central Asia: From Antiquity to the Turkish Expansion 译者: 韩中义 / 傅加杰 / 水敏军 出版年: 2024-7 页数: 289 定价: 89.00 费耐生是中亚研究的世界级权威,少有的掌握法、德、俄、波斯、阿拉伯、突厥等诸多古典和东西方语言的大家,有《剑桥伊朗史》等多部重磅著作,培养了诸多活跃于世界各地的亚洲研究者。“陌生而重要”的中亚始终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而变动的格局、多元的语言和人群,使得书写这片地域的历史相当困难。费耐生以其冠绝一时的学识,将古代中亚史浓缩在一本200多页的小书中,包括波斯、亚历山大等帝国的兴衰,斯基泰人、匈人等游牧民族的迁徙,费尔干纳、撒马尔罕、巴米扬等古城的文明,贵霜、大夏等被遗忘的西域古国……他志在表明,中亚其实拥有共同的文化、信仰与价值,这就是古代历史留下的遗产。 费耐生(1920—2014),伊朗和中亚研究的巨擘,少有的几乎掌握法、德、俄、波斯、阿拉伯、突厥等诸多古典和东西方语言的大家,参与创办哈佛中东研究中心,多次在中东、中亚和南亚游历,在伊朗学、中亚研究、古典西亚研究等方面卓有成就。参与撰写《剑桥伊朗史》,著有《波斯的黄金时代》《古代伊朗史》《布哈拉史》等。 # 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东南欧(1354—1804年) 作者:[匈]彼得·R.休格(Peter F.Sugar) 著 译者:张萍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 定价: 128.00 本书对奥斯曼帝国对东南欧地区近500年的统治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首先考察了奥斯曼帝国在东南欧地区的行省以及在周边附庸国和朝贡国的管理体制,从机构的设置、官员的培养、选拔和任命,城市、乡村的建设,法律体系的建构,个体的职业、各类人群的等级划分,税收、军事、交通的体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整体展现了奥斯曼帝国对东南欧地区的深刻影响,为理解当下东南欧地区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国家转型提供了有价值的素材和视角。得一提的是,本书虽然聚焦的是东南欧,但对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附庸国和朝贡国(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特兰西瓦尼亚、拉古萨),以及对匈牙利的占领等均有详细论述,对于理解东欧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亦有重要意义。 彼得·F.休格是中欧、巴尔干半岛和奥斯曼帝国史领域的知名专家。他于1959年获得了历史学和近东研究的博士学位。休格的学术研究尤其以其地域广度和对重大问题富有想象力的表现而闻名。他总共编辑和撰写了17本书、60篇学术文章以及许多评论和评论文章。他最著名的著作包括《1878-1918年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工业化》(1963)、《匈牙利历史》(1990)、《东欧民族主义》(1969)、《二十世纪东欧民族主义》(1995),以及与唐纳德·特雷德戈尔德一起主编出版的“中东欧历史丛书”(1974)。 # 14-16世纪东亚国家所贡宦官研究 作者:齐畅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5月 定价:89.00元 在前近代东亚世界,“中国”“中华”或“华夏”,更多是一种文明的标签,与古代中国共享儒家价值体系的邻国朝鲜、越南有相当的同质性。它们或号称小中华,或自命“小中国”,所谓“凡礼乐文物,民风士习,悉仿皇朝”云者是也。宦官制度也仿效中国,且常以阉人当贡品。尤其在朝贡体系最为典型的明清时期,与中国接壤的安南和朝鲜进贡最繁,成为明代域外宦官的最大来源国。这批最能接近明朝皇帝的域外人士又常常作为使臣被派遣回原籍,成为前近代东亚区域舞台上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甚至影响到中央王朝与周边属国的内政外交,可以为解读东亚区域关系提供新的切入点。 齐畅,吉林省吉林市人,现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国历史研究院“韩东育工作室”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东亚史。先后在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出版专著《宫内、朝廷与边疆:社会史视野下的明代宦官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前近代东亚国家所贡宦官研究”,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特别资助等项目。在《光明日报》《中国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史学集刊》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 东亚的律令与国家 作者: 赵晶 / [日] 吉永匡史 编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出品方: 千钟粟 副标题: 日本古代法制史史料学 出版年: 2024-6 页数: 378 律令是古代东亚世界共享的指标性元素之一,中古中国的法制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周边国家在法律移植之际所做的创造性转化等,始终是东亚文化交流史、比较法制史密切关注的课题。日本的古代(法制)史学者立足本国史料,旁及中、韩文献,援入日唐比较的视野,在这一领域颇多创获。《东亚的律令与国家——日本古代法制史史料学》遴选、迻译了日本学者对日本古代法制史料的十四篇经典解题,涉及各种史料的编撰背景、编撰者、体例、内容、版本、研究状况及使用方法等,或许有助于更多的中国学者透过日本古代史料观察唐代中国,进而以域外之眼反观日本古代(法制)史。 赵晶:法学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著有《〈天圣令〉与唐宋法制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初版、2020年再版)、《三尺春秋——法史述绎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简体版;元华文创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繁体版)等。 吉永匡史:文学博士,现任日本金泽大学人间社会研究域国际学系准教授,代表作有《律令国家の军事构造》(同成社,2016年)等。 # 美国的暗面 作者: [美] 奥利弗·斯通 / [美] 彼得·库茨尼克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新民说 副标题: 战争、军火生意与帝国扩张 译者: 潘丽君 等 出版年: 2024-6 页数: 1172 定价: 188.00元 本书完整讲述了美国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在崛起过程中的黑暗面。通过深度记录、分析美国从威尔逊到特朗普这18任总统任内对其他国家进行军事干涉的历史,奥利弗·斯通展示了美国为追求利益而踏上帝国与征服之路的过程中犯下的种种错误。从血腥镇压菲律宾独立斗争开 始,跨越两次世界大战,到持续多年的反恐战争,本书详细、生动地展现了美国如何在资本和野心家的裹挟下,以保卫国家安全、消除潜在威胁、传播民主与自由等借口,在拉美、亚洲和中东等地区反复卷入冲突的历程。借助最新研究和新近解密的资料记录,本书精心记录了美利坚帝国缔造过程中的种种残酷画面,充分展现了在20世纪里,一小撮美国人如何为了利益而做出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决定,同时很好地解释了美国为什么能够在一百多年里从欧洲老牌帝国的跟班一跃成为如今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 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美国人,毕业于耶鲁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好莱坞重量级导演、编剧。奥利弗·斯通是一名越战老兵,曾在战争中负伤,因而对战争的危害深有体会。越战结束后,他开始学习电影创作,凭借“越战三部曲”(《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天与地》)闻名于世,其中前两部影片帮他两度斩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斯通之后又拍摄了多部政治题材的作品,展示了他处理战争、混乱和阴谋的出色技巧,如《刺杀肯尼迪》《华尔街》《尼克松》《世贸中心》《小布什传》《斯诺登》等。 彼得·库兹尼克(Peter Kuznick)美国人,美利坚大学历史教授兼核问题研究所创始人,美国历史学家组织杰出讲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冷战及核能历史,著有《超越实验室》(Beyond the Laboratory)《反思冷战文化》(Rethinking Cold War Culture)等。
我的笔记